Im(中国体育):宿迁全市中小学开足开齐体育课!
近年来,宿迁扎实推进阳光大课间的生动实践,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户外活动中增强体质。发布会上,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宿迁在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
严格规范课程设置。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科学规划体育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并要求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学校课程表网上公示、接受监督。
高中阶段在保障体能锻炼的同时,结合体育选项教学,满足学生多元运动需求,每周安排2节体育课。
大力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优化体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竞技性、主动性。
建立体育健康课堂巡查机制,定期组织教研员、督学“推门听课”,检查指导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等落实情况。
组织开展体育优质课评选、示范课展示等活动,以赛促教、以课带研,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以体育特色学校创建为抓手,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开展多样化、全覆盖的体育活动,打造“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校园体育工作格局,引导每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重视体育家庭作业制度,举办校园体育节、运动会,邀请家长参与校园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营造热烈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指导学校统筹优化课间安排,每天统一安排上下午各1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
每年市、县(区)教育部门组织开展“最美大课间”评比活动,推动活动形式不断丰富,特色不断彰显。
指导学校结合地方文化、校本特色编排课间操,有的融入泗州戏等宿迁传统文化元素创编武术操。
有的结合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编排篮球操、足球操、羽毛球操、游泳操、跳绳操等。
组织各学校成立足球、篮球等各类校园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引导学生依据兴趣自主选择。
充分利用晨练、大课间、课后延时服务和社团活动开展各种阳光趣味运动,确保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
注重“锻炼+竞技”,推动协同育人。深化体教融合,积极构建市、县(区)、校三级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常态化开展“5621”项目体育竞赛,促进体育协同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在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中,宿迁运动员获得57枚金牌、46枚银牌、46枚铜牌。
在2024年江苏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上,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运动员夺得金银牌各1枚。
会同编制部门加强教师编制统筹,有重点、多渠道补充体育教师。近三年,宿迁招聘体育教师396名。
优化教师结构和岗位数量,积极盘活现有师资,鼓励教师通过“走教”等方式参与体育课教学。
大力开展体育教师专业培训,加强市、县(区)、校体育教研协同,与高校、专业机构合作开展专项技能、教学教法培训,努力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每年培训1500人次以上。
鼓励学校挖潜扩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将学校走廊、连廊、架空层等空间改造为创意运动空间。
支持学校与社会体育机构开展合作,引入校外体育场馆、运动设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体育运动需求。
加强健康监测干预。加强与体育、卫健部门的协同联动,建立健全校、县(区)、市三级体质健康监测干预和反馈机制,并“一生一档”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及时反馈家长,针对肥胖、近视和脊柱侧弯等问题,采取增加体育活动时间、健康行为引导、辅助治疗等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