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体育网站:314亿资金、154个项目沪滇协作“实打实”丨一家亲
等系列惠民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超千万元,直接惠及农户3909户13203人。
2021年,在水寨乡太元村投入资金300万元建设太元村生猪养殖项目,实现生猪存栏量突破1000头,带动782户群众户均增收0.5万元,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2022年,追加投资320万元打造水沟村肉牛养殖项目,建成涵盖饲草加工、粪污处理等配套功能现代化养殖场,采取“设施租赁+农户承包”运营模式,实现村集体年收益5万元,并创新收益分配机制,将集体资金用于4个自然村饮水管护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实现“产业反哺民生”良性循环。两地协作还注重产业链延伸,在饲料加工、防疫服务等配套环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化转型。
协作项目坚持“硬件改造+软件提升”双轮驱动,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地。投资100万元完成太元村功能提升、棕元村道路硬化工程,缩短村民出行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改善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让群众感受安居乐业。2023年,投入资金300万元,打造海棠洼林旅综合体,通过“四园一集市”(海棠文化园、海棠风味园、海棠菌园、沪滇情园及森鲜集市),盘活闲置资产,并配套建设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等设施,进一步提升了海棠洼村的旅游品质和旅游接待能力,增加了网红打卡点,实现村集体收入8万元,形成了“以旅彰文、以文促旅”融合发展格局。
此外,还建立“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三级联动机制,通过资产确权、收益分配、岗位开发三重保障,将3909户13203名群众紧紧联结在产业发展链条上。拓展资产收益型、劳务协作型、消费帮扶型等多元增收渠道,确保群众至少享受2种增收途径。针对特殊群体,开发护路员、保洁员等岗位,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通过订单养殖等方式,筑牢防返贫防线,群众增收实现稳步增长。
在施甸县姚关镇,沪滇对口帮扶协作项目让昔日闲置的空地变身繁华的建材交易市场,不仅激活了当地商旅经济,更以“以商融旅”发展思路,为乡村振兴勾勒出独特的路径。
在姚关建材交易市场,商铺林立、人来人往,货车装卸货物,生意十分红火。2022年,姚关镇抢抓沪滇对口帮扶协作项目机遇,争取到上海市对口帮扶资金650万元,将一片11.8亩的闲置荒地打造成姚关建材交易市场。项目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硬化土地3000多平方米,吸引了农产品加工、汽修、仓储、物流等业态入驻。市场运营后,实现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60余万元,成了反哺民生的“源头活水”。
“姚关村让发展红利惠及村民,每年重阳节组织60岁以上老人共度佳节,今年7月至8月还将向常住户籍优秀学子发放助学金,让村民感受到发展的温度。”姚关村党总支书记说。
姚关建材交易市场的长足发展,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东邻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昌宁县湾甸傣族乡,西接施甸县万兴乡、酒房乡,南通旧城乡、临沧市永德县,北距施甸县城20公里,距施链高速公路出口仅1公里,可谓周边乡镇的交通枢纽。
凭借便捷的物流网络,这里吸引了首批商户金涛等创业者,他租下4间铺面,经营超市及农资生意。“我家一直开超市,做百货生意。建材市场建起后,我是第一个来这里开超市的商户。我租了4间铺面,经营超市的同时,还卖农资。这里交通便利,生意一直不错。”村民金涛说。
2024年底,施甸县由旺镇石材产业设备更新升级改造建设项目实施完成,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帮扶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路径。
此前,云南中磊石业有限公司的石板加工工序较为传统,定厚和抛光主要依赖人工操作与简单设备。人工定厚难以保证每一块石板厚度精准一致,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严重制约了企业产能。而且,传统工艺粉尘和污水排放问题突出,不符合当下绿色发展理念,企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
2024年4月,由沪滇项目帮扶资金1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30万元,启动了由旺镇石材产业设备更新升级改造建设项目。项目购置了石材连续磨机一台、电动翻板车一台、输送台一台(上一吹风)、输送台二台、手动翻板车一台,以及设备基础附属配套设施。石板定厚抛光自动生产线配备了高精度定厚装置,通过智能感应系统,将石板厚度误差精确控制在极小范围,确保了每一块石板都达到优质标准。在抛光环节更是采用先进的数控技术,依据石板材质自动调节抛光力度和速度,使石板表面呈现出镜面般的光泽,极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项目完成后,资产确权移交施甸县由旺镇华兴村进行管理,华兴村将石板材定厚抛光自动生产线设备租赁给云南中磊石业有限公司,每年租金为3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村集体将按总收益的30%用于资助无劳力的脱贫户、监测户,切实改善民生。项目的实施不仅化解了企业发展难题,提升了产品质量与产能,还推动了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此次沪滇协作石材产业升级项目,以设备更新为突破口,不仅为云南中磊石业有限公司开辟了发展新路径,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惠及了群众,还为由旺镇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筑牢了根基。
近日,隆阳区潞江镇丛岗村自然能提水工程建成,并成功试运行。该项目的建成,将有效解决丛岗村二半山10300亩咖啡、芒果等土地农业用水问题,促进群众每亩增收30%以上。
丛岗村位于隆阳区潞江镇北端,高黎贡山东麓,怒江西岸,距离镇政府所在地29公里。国土面积26.6平方公里,下辖丛岗、老全寨、石板田等7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村庄,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7295.99亩,林地12630.5亩,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300元。主要有咖啡、冬季蔬菜、柑橘、芒果等产业。丛岗村常年干旱少雨,且年际间的不稳定与月际间分配的不均匀性比较明显,年蒸发量约是降雨量的3倍,丛岗河水资源丰富,但山高谷深水资源利用难度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每年咖啡、芒果、柑橘、坚果扬花期,群众只能靠天吃饭,干旱严重时候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用电或用油抽水成本较高,且只适用于河畔区域,缺水成了丛岗村群众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2023年年底,为进一步提升群众收入,解决老百姓生产用水困难问题,潞江镇积极申报自然能提水工程,通过相关部门和淼汇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多次实地踏勘论证,并获得上海市资金支持,在丛岗村投入资金800万元,实施自然能提水工程,将河水从海拔877米处提至海拔1427米处,有效解决了10300多亩农作物生产用水难题。
项目于2024年7月开工建设,目前已竣工验收并投入试运行。项目建成取水口1座,配套安装螺旋钢管动力管长20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设备房1座150平方米,安装扬程600米日提水1500立方米自然能提水设备1套,安装输水管道长度6080米,建设3座容量500立方米圆形钢筋混凝土水池。项目建成后每天可抽水1500立方米,解决10300亩咖啡、芒果等土地的灌溉用水问题,预计能提高丛岗村咖啡等农作物产量30%以上,每年增加丛岗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5万元,有效改善项目区群众和农业企业的生活生产条件,增加农业收入,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和幸福指数。受益农户697户2608人,其中脱贫户76户465人。
2023年,上海市闵行区投入514万元沪滇协作资金,在隆阳区潞江镇芒旦村实施了热带水果交易设施项目,包含1400平方米的水果蔬菜交易中心和500平方米的傣族风貌交易街,受益农户达3万余人。
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上海市和闵行区已援助隆阳区各类资金3.14亿元,共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务协作、消费帮扶等项目154个,覆盖17个乡镇(街道),90多个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