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為翼融合育人:合肥工業大學文法學院“以賽促教”革新之路的實踐深化與生態構建
2025年第六屆“匠心筑夢 領航未來”高校教師技能大賽中,合肥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法學系黨支部書記劉海芳榮獲全國一等獎。此刻距離她獲得2024年安徽省產教融合教學創新比賽二等獎、2023年安徽省教學創新比賽二等獎僅兩年時間。劉海芳的“三級跳”式進階,正是文法學院近年來構建“以賽促教、賽教融合”教學創新體系成效的縮影。在這一體系下,競賽已不再是教師個人的榮譽之戰,而是撬動課堂教學深層變革的支點,是連接理論與實踐、課堂與社會、育人與育才的橋梁。
傳統教學競賽模式中,教師往往將競賽視為“一次性表演”,賽后教案束之高閣,與日常教學形成“兩張皮”。文法學院率先打破這一桎梏,確立“賽為教用、教因賽興”的核心原則,推動競賽價值回歸育人本位。
目標同構:以競賽為載體重構育人評價體系。競賽不僅是能力檢驗場,更成為育人目標的實踐載體。
成果轉化:構建產教研互哺的閉環生態。競賽與課堂的雙向賦能機制逐步完善。一方面,科研成果可轉化為競賽選題(如橫向課題提煉為智慧物流系統設計案例),另一方面,學生創新方案(如區塊鏈溯源模型)反哺科研課題,形成“研-賽-教”循環鏈。
價值升華:以競賽壓力測試倒逼教學改革。“教學評一體化”活動通過競賽實踐驗証核心素養培養成效。更深層次上,“系統層同構”理論強調競賽與項目式學習協同優化教育生態,推動政策、課程、教學的多層級聯動改革。競賽已從單一技能比拼轉變為貫通目標、過程與價值的教育系統工程,其關鍵在於通過指標同構凝聚育人共識,以閉環轉化強化產教融合,借壓力測試加速教學革新,最終實現教育質量與產業需求的動態適配。
學校構建“院級選拔-校級打磨-省級沖刺-國家級突破”四級進階機制,形成“以賽促培、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以賽促研”的教師常態化成長路徑。文法學院在此基礎上創新“三維支撐”體系:
師資培育:雙師型教師鍛造計劃。依托法學系省級黨建“樣板支部”建設,組建“教學創新黨員先鋒隊”,由劉海芳等獲獎教師領銜,開展“青藍結對”工程。通過“一課多磨”(同一課程多人迭代設計)、“三課聯動”(理論課、案例課、實踐課協同)等特色教研活動。
資源整合:產教融合資源池建設。與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三裡街司法所等共建17個實踐基地,開發《行政訴訟實務》《社區調解技巧》等實戰課程包。劉海芳帶領學生開展的“調解課堂進社區”活動,將離婚繼承糾紛等真實案件引入課堂,學生通過“背靠背調解”“面對面談判”等實訓,實現“以學促踐、以踐促研”的良性循環。
技術賦能:虛擬仿真教學平台。投資建設“智慧司法工場”,包含虛擬法庭、証據鑒定仿真系統等模塊。在《物權法》課程中,劉海芳運用三維建模技術復原房屋產權爭議場景,學生通過VR設備進行不動產權屬調查模擬,抽象物權變動規則轉化為可視化的操作流程。
在“以賽促教”改革中,法學系黨支部成為教學創新的核心引擎。支部將教學競賽納入“黨建賦能行動計劃”,構建“黨建+競賽+育人”融合模式:
師德師風筑基:定期開展師德專題學習,將《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准則》細化為“教學競賽十項紅線”,涵蓋學術誠信、學生權益保護等關鍵領域。在劉海芳主持的師德研討會上,教師們從法學視角剖析師德失范案例,強化“德法兼修”的育人自覺。
課程思政創新:將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融入教學,開發出特色思政案例庫。劉海芳主講的《物權法》以“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案例闡釋產權保護中的公平效率平衡,獲評安徽省課程思政示范課。
先鋒作用輻射:支部設立“教學創新黨員責任區”,要求黨員教師每年至少牽頭1項教改項目。在劉海芳帶動下,支部教師將黨建研討成果轉化為《法律職業倫理》《廉政法治教育》等特色課程模塊,實現“支部活動出教案、黨員思考進課堂”。
競賽評價體系如同一把標尺,量出傳統教學的短板,也指明改革方向。文法學院以競賽指標為參照系,推動教學全要素革新:
內容前沿化:動態更新機制。密切追蹤最高法指導性案例及立法動態,將《民法典合同編司法解釋》《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權認定指引》等新規融入教學。
方法多元化:混合式教學矩陣。構建“線上研習-課堂論辯-實戰演練”三段式教學鏈:課前通過慕課學習基礎理論﹔課中採用“世界咖啡屋”等研討模式分析合肥地鐵票價聽証程序等本土案例﹔課后赴消費糾紛調解站等平台實操訓練。
評價過程化:能力增值圖譜。打破“一考定績”傳統,構建動態評價體系。在《法律診所》等實踐課程中,劉海芳設計“調解能力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從首次調解緊張失語到獨立促成雙方和解的全過程。這種聚焦能力增值的評價模式,正是其問鼎全國教師技能大賽的關鍵創新點。
“以賽促教”的深層價值在於營造教學相長的創新生態,文法學院通過機制設計實現競賽紅利向學生端的傳導:
學生賽事反哺教學。組織“模擬法庭大賽”“法律辯論賽”等賽事,將教師競賽經驗轉化為學生備賽指南。2024年法學系學生獲安徽省模擬法庭比賽冠軍,其書狀撰寫能力直接源於教師競賽中凝練的“要件審判九步法”訓練體系。
師生共創實踐項目。劉海芳指導“青言法語”志願服務隊在三裡街司法所設立大學生調解站,學生全年參與調解物業糾紛、消費維權等案件132件。在調解遺產繼承糾紛時,學生發現《繼承法》與民間習慣沖突,該問題被提煉為《風俗習慣在繼承司法中的適用研究》課題,獲省級大學生創新項目立項。
盡管成效顯著,文法學院“以賽促教”改革仍面臨三重挑戰:部分課程競賽成果轉化率不足、跨學科協同競賽機制尚未成熟、競賽資源分布均衡性有待提升。
從劉海芳教室裡的模擬調解桌,到全國教師技能大賽的領獎台﹔從三裡街社區的糾紛調解現場,到虛擬法庭的數字化審判空間——合肥工業大學文法學院的“以賽促教”之路,詮釋了教學創新的深層邏輯:競賽的價值不在於獎杯的重量,而在於它能否轉化為課堂裡思維的激蕩﹔榮譽的意義不僅屬於教師個人,更在於它能否照亮學生成長的征途。當獲獎教案真正成為學生能力提升的階梯,當競賽標准內化為日常教學的質量基線,“以賽促教”才真正實現了其初心使命。(合肥工業大學文法學院黨委書記 宋之帥)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